高效过滤器因其使用场所的严格要求,在出厂前必须逐台进行检测,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。过滤器的测试分为出厂检测和现场检测,在这两个测试过程中,可能会出现过滤器不达标的情况,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。
一、通过目测和简单测试可查出的问题
(一)目测情况
  1. 滤材表面出现破裂或轻微损伤。滤料破损在肉眼观察下较易发现,少量破损可在过滤器生产厂进行修复,不过有些轻微破损不易被肉眼察觉,只有借助测试台检测才能查出。
  1. 在过滤器生产过程中,若滤材受到过重外力或某些人为因素影响,可能会损坏滤材。若只是个别局部损坏且不严重,经修复后有可能成为合格品,但修复质量需符合标准要求。
  1. 密封存在缺陷,表现为滤材与过滤器外框结合部位漏风。在生产检验中,多数效率不合格都是由这种漏风情况引起的。这种问题多数可以修复,不过修复后的外观不能有明显瑕疵。
  1. 过滤器密封胶条接缝处漏风。很多高效过滤器的边框上装有密封胶条,若接口处理不佳,会导致漏风现象。有些厂家采用现场发泡的聚氨酯密封条,没有接缝,也就不存在漏风问题。若使用有接头的胶条,接头处最好设计成迷宫形式。
二、原材料自身原因
  1. 滤材本身效率低下。如果滤材自身的效率无法达到要求(高效滤材的定义为:在 5.3cm/s 风速下进行检测,对 0.3μm 粉尘的过滤效率≥99.97%),那么就无法制造出合格的过滤器。这个道理虽然浅显易懂,但市场上确实存在一些标明是高效,实际却达不到高效标准的滤材。
  1. 材料发尘。传统的有隔板高效过滤器,若是采用纸制隔板,且对原料控制不严格,纸隔板就有发尘的风险。此外,滤材生产环境不佳,滤材本身带有大量可能脱落的粉尘,这样制作出的过滤器也可能会发尘。值得注意的是,有些检验方法无法检测出这类发尘情况。
三、检测本身存在的问题
  1. 在出厂检测时,如果采用扫描检测方法,过滤器出风面可能会产生涡流,周边粉尘会随着涡流进入扫描区。一旦涡流存在,扫描时必然会出现粉尘超标现象,此时就无法判断粉尘是来自过滤器漏点还是涡流,缺乏经验的操作者可能会将好的过滤器误判为废品。一些国外厂家为了排除涡流造成的误判,会将过滤器检验台设置在洁净室内。而国内厂家通常没有这么奢侈的条件,所以我们只能在排除涡流方面想办法。
  1. 在很多情况下,过滤器安装后,人们会通过下游粉尘浓度来判断过滤器是否合格,此时即使过滤器效率合格,也可能因为下游浓度偏高而被误判为不合格。